数字化时代,一场防汛抗灾带来的思考
从7月19日起,河南省郑州市、新乡市等持续遭遇极端强降雨,造成通信基站大面积退服,多条通信光缆受损,用户通信服务受到影响。其中,郑州市此次受灾最严重的乡镇巩义市米河镇一度发生通信阻断。通信网络的断开,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些失序。一场刻不容缓的抢救行动迅速展开。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塔在工信部的组织下,第一时间开展应急通信保障工作,全力修复故障基站,抢通受损基站。截至7月27日中午12时,除仍浸在水中等特殊原因无法修复的146个基站(郑州市基站总数为7.9万个,占基站总数的0.185%)外,郑州市所有基站抢通,郑州市全域通信服务恢复到灾前正常水平。从通信行业视角来看,此次通信恢复难度大,基础电信企业派出几千名抢修人员抢修线缆、机房、基站,在几天之内实现大规模的通信恢复,取得了良好成效。
然而,这次灾难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自然灾害甚至战争可能导致现有城市数字经济模式“一触即溃”。人与人间的交流是数字经济运行的基础,在极端环境下城市通信能力的丧失,会致使数字化经济运转机制瘫痪。没有互联网,不仅造成微信和支付宝等扫码支付功能失效、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新型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要素失灵,更由于高度的数字化,传统银行业亦无法正常运行。通信网络瘫痪后,网购和高度数字化的物流配送模式失灵,线下商铺、超市只收现金,出租车只收现金,但人们手机支付已成习惯,在坊间流转的现金有限,现金缺乏导致了例如拿香烟去换食品的原始的“以物易物”场景出现。
经过这次郑州暴雨水灾,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反思。一是加强预警体系的组织建设,在机制上解决问题。自然灾害常事发突然来势汹汹,没有足够准备自然措手不及,例如对于通信业来讲,进一步完善现有城市应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负载能力刻不容缓。二是加强通信业与应急管理部门、气象监测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基于城市大脑建立大数据分析体系和预警信息的多渠道传播机制,建立异常天气防灾减灾机制,在已经较高的预报天气准确率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有预报自然灾害发生的能力,对跨学科、跨地区的异常天气防灾减灾进行预判分析,并基于相关信息提出防范建议。
7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加强重要风险点现场值守人员配备,配置必要的应急通信等设备,确保通信畅通,落实布控盯守要求,加强巡视检查,对标强降雨引发的积水、塌陷等险情,针对性采取应急处突措施。从安全的角度来看,城市数字化程度越高,数字化安全所面对的挑战就越大。此时,通信网络安全不再是一种可选的辅助功能,而是从软件和硬件意义上均成为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体系,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事关社会经济基本运作能力的安全。有观点认为,郑州因特大暴雨造成的停电进一步导致城市几乎“停摆”,关键基础设施服务中断。给城市管理者带来的启示和思考是极其深刻的。同类案例在未来的网络攻击中极有可能再次上演。这些都表明,以通信系统为代表的关键基础设施已成为网络攻击的重要目标。
伴随数字时代到来的还有层出不穷的数字化漏洞。曾经的科幻电影中黑客利用通信网络漏洞进行电子化攻击,使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非常轻易地陷于瘫痪,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实际上防微杜渐的关注点不单单需要聚焦在来自通信网络的外部威胁,更应对通信基础设施所面对的风险有足够清醒的认知和预防措施。针对突发事件,城市安全需要建立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打造城市应急安全大脑,构建防灾减灾的中枢,通过建设全域感知网络,打通数据壁垒、描绘全域资源数据画像,助力城市打造高水平、优质、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电信网,中国电信,中国电信网上营业厅,中国电信客服电话,中国电信营业厅,中国电信宽带,电信宽带套餐价格表,电信宽带套餐,中国电信宽带官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189e.com/xingyedongtai/2021/0809/7368.html
- 上一篇:中国电信总部重要部门人事调整!
- 下一篇:乘数字经济浪潮 创新协同培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