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丝带”里最“快”的冰
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是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技场馆。
在这里,举行的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我国选手任子威以1分26秒768的成绩为中国队夺得金牌,李文龙夺得银牌。同一天,荷兰选手维斯特以1分53秒28的成绩夺得冠军,并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这也是北京冬奥会在“冰丝带”诞生的第三个奥运会纪录,“最快的冰”名不虚传。
两个场馆,不同的冰面,却都包含着无限的科技内核。“最快的冰”到底蕴含什么秘密,承载了哪些高科技呢?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探秘吧。
首都体育馆身负两项赛事,从花样滑冰冰面转换成短道速滑冰面,需要实现“最美的冰”到“最快的冰”转化。转场前后,有的变化很直观——花滑的防护垫比短道薄,裁判台比短道长,还设有花童坐席、等分席;短道的摄影记者席位主要在弯道方向,花滑在主席台方向。
也有些变化是观众看不到的,比如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对冰面有着不同的要求:花滑需要软糯的冰面保证起跳,短道需要脆硬的冰面助力提速,因此花样滑冰要求冰面厚一些,短道速滑要求冰面薄一些;花样滑冰要求冰面软一些,短道速滑要求冰面硬一些。
两小时能做到“冰冰转换”转换已属不易,然而有些时候,因运动员训练和比赛需求,留给“冰冰转换”的时间仅为一个半小时。
在这一个半小时制冰系统转换的时间里,需要调整制冰机组数值,专人监控冰面传回的实时温度,同时要保证制冰系统、融冰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纯水制备系统等正常运行。
“冰丝带”一直致力于运用各种“黑科技”手段,打造平原上最“快”冰,不仅实现了速度的突破,还追求极致的环保。而这项技术的核心就藏在这块冰面之下。
其中,造就出“最快的冰”最重要因素就是冰面的质量和温差。在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奥运场地团队创新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这套制冰系统不但将节能环保GWP值(全球变暖潜能值)由最初的将近4000降为1,同时还能控制冰温。
此外,团队通过激光扫描跟BIM模型进行比对,检验、保证冰场下12万米不锈钢制冰管道处于精准位置,保证冰温均匀。为保证冰板混凝土平整度,采用激光测量技术,使1.2万平方米冰场平整度偏差从原来5毫米验收标准最终达到最大不超过3毫米。
另外,风速、湿度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管控,包括基于数字孪生场馆室内环境的精细调控,所有这些都为运动员创造最好的成绩、打造“最快的冰”作出贡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保护: 本文由 电信网,中国电信,中国电信网上营业厅,中国电信客服电话,中国电信营业厅,中国电信宽带,电信宽带套餐价格表,电信宽带套餐,中国电信宽带官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189e.com/html/9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