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降噪,真损伤!降噪耳机需细挑
在现代社会的不同场景中,我们随处都可以听到纷繁复杂的噪音。近年来新兴的降噪耳机,似乎为我们开辟了宝贵的自留地。
许多商家嗅到降噪耳机的商业潜力,纷纷涉足降噪耳机领域,不断推出各式各样的降噪耳机。但是,这些降噪耳机真的是在保护听力吗?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降噪耳机。市面上的降噪耳机主要有“被动降噪”、“主动降噪”两种。“主动降噪”利用芯片来减弱外界噪音,降噪功效优于前者。
针对市面参差不齐的降噪耳机市场,总局挑选了20副国内品牌和40副国外品牌的主动降噪耳机进行检测,耳机价格在百元和三千元区间。
经过检测发现,有近半的耳机不仅降噪量不足,同时还潜藏着损伤听力的风险。
检测采用欧盟相关标准,对最大声压级、主动降噪量、综合降噪量等项目进行了检测。测试人员模拟了部分噪声大的真实场景环境,在输送高达一百分贝的噪音量后立即打开主动降噪耳机的降噪开关,对六十个品牌进行了逐一的检测。
通过电脑连接的噪音曲线图对比,部分耳机在开启降噪功能后,声音曲线仍然是一百分贝的声音曲线,几近重合,根本无法达到商家文案、视频中所宣传的“高效降噪”。这也就意味着,降噪功能开关形同虚设,耳机低频段的声音并没有被降噪。
所有耳机中,主动降噪低于10分贝的耳机数量占比过半。同时,这里面的部分耳机宣称能够降低20分贝,实际上的有效降噪只有宣传的四分之一左右。消费者如果在噪杂环境中调高音量,噪声声压级过高,就会造成一定的听力损伤风险。
总的来说,部分产品要么没有芯片降噪技术,要么和宣传的技术有着很大的差距,从而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利益。
降噪耳机的发展速度虽然快,但却暗含着硬件设计及算法处理方面不足等问题。在此,我们希望有关部门打击检查力度,对虚假宣传耳机的商家进行处罚,同时完善相关降噪标准来规范更多降噪耳机的品控。
同时,我们也呼吁广大耳机高频使用用户,一定要注意耳机的使用时间,佩戴耳机尽量不超过1小时,音量控制在60%以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保护: 本文由 电信网,中国电信,中国电信网上营业厅,中国电信客服电话,中国电信营业厅,中国电信宽带,电信宽带套餐价格表,电信宽带套餐,中国电信宽带官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189e.com/html/7658.html
- 上一篇:融合碰撞不一样的火花 手机与电脑
- 下一篇:充电宝能有多奇葩